【富拓如何】赵莹:12件口皮非遗作品惊艳廊坊经洽会

  编者按:咱们平常所说的赵莹口皮,指的皮非品惊就是过去张家口地区的皮革产品。张家口地区的遗作艳廊富拓如何皮毛贸易在元代时开始发展,清代达到巅峰,坊经其品种有百余种,赵莹是皮非品惊名扬天下的裘皮制品。今天,遗作艳廊大源永细皮坊依然传承口皮制作技艺,坊经掌门人正是赵莹张家口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商号——大源永的第六代传人赵莹。这不,皮非品惊最近他携12件口皮非遗作品参加了廊坊经洽会,遗作艳廊毫无悬念地收获不菲口碑。坊经

  6月16日至20日,赵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皮”制作技艺亮相2024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皮非品惊非遗传承人赵莹展示了大源永传统工艺制作的遗作艳廊口皮非遗作品,吸引国内外嘉宾参观、洽谈。一件件精美别致的口皮成品是如何从一块皮料实现华美转身?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口皮非遗传承人赵莹(左)将马鞍挂饰赠与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惊艳,源于匠心缔造

  “Wow,very nice!”廊坊经洽会上的口皮技艺展位前,一位外国友人手持一个皮制的马鞍挂件,左右端详,连声赞叹。在他看来,一块粗糙皮料经过手工制作变身为这般精美的挂饰,简直神奇。看着他惊喜的眼神,赵莹打开展柜上随身携带的富拓如何半成品材料包,用手势告诉他,可以现场体验马鞍挂件制作。

  赵莹先按照演示制作了一个马鞍挂件,外国嘉宾瞪圆了大眼睛认真看视,然后在赵莹的指导下,他按照步骤专注地制作起来。“赶上咱英语不大好,要不然我一定会向他多介绍介绍咱张家口的口皮。百年前口皮货行销海外,现在咱让世人知道,张家口的这门技艺没有断流。”

  外国友人现学现做的马鞍挂件自然比赵莹版本的逊色不少,但他还是一脸的美滋滋,洋溢着小成就感。当赵莹告诉他,可以带走留作纪念时,他一面欢喜地道着“Thank you !”一面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挂饰串在钥匙链上满意而去。

  这是发生在口皮非遗展位上的一幕场景。四天时间里,国内外众多参观者围拢在展位前欣赏着口皮作品,并时不时地与赵莹交谈。当然,赵莹也没有让大家失望,这次带来的产品涵盖了传统口皮技艺的细皮、粗皮、皮条编织等类别,狐狸皮帽子、皮貂、皮包以及羊皮板凳、牛皮象棋、毛毛毽等参展作品件件做工精美。看皮毛,舒展丰满,富有光泽,摸皮板,结实紧致,柔韧细腻,难怪众多宾客驻足流连。

  “我们历代大源永人都是恪守出品必价廉物美、制皮需固外巧内的祖训,我作为第六代传人自然不能辱没了祖上,坚持工匠精神,做良心优品。”

  这份匠心,参观者自然能够体会到,眼前的产品在选材、设计、制作等全环节显然都经过了精细的甄选雕琢,方得今日华美亮相。赵莹不仅让非遗可观可感,更让其可以沉浸体验。通过亲自参与制作过程,更加了解这门技艺。动手制作的嘉宾发出由衷感触,原来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物件做下来,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心力,他们不免好奇,赵莹祖上是如何坚守百年而始终心志不移呢?

  传承,始于百年商号

  看着现场大家对口皮非遗的认可,还别说,赵莹心里涌上不少满足感,于是经不住大家再三询问,赵莹现场来了个细数家史。

  看着如今这位正值盛年的赵莹,我们再往前推五代,就回到了张家口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商号之一——大源永的创立奠基时期。话说大源永细皮坊始建于1831年,由赵莹的天祖赵生慧创立。老店旧址位于堡子里东关街大源永巷,当时柜内用工三十余人,制作经营细皮及成衣、马鞍、皮具。历代大源永人坚持纯手工制作,把生命的力量与智慧都投注到一张张皮料上,持续振兴祖业的信念、对技艺执着追求的理念经由灵心巧手,涅槃为一件件工艺精湛的貂裘皮具。它们将踏上张库商道,销往外蒙、欧洲。可以遥想,张库商道上车马如流,拉着赵家皮货的老倌车正在前进,掀开光洁的皮板,上面就盖有大源永商号的印记。

  这印记,就是赵家一代代人守护的信誉与品牌,他们惜之如命,不断光大,将诚信重义、开拓合作的口商精神渗入其中。民国初年,大源永成为张家口皮裘业行头,鼎盛时期,在库伦、北京、汉口、上海都设有分号。就这样,百年初心坚如磐石,百年技艺炉火纯青,老字号大源永越叫越响。

  而大源永的兴盛,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塞外皮都的繁华风云。

  当时天下裘皮,集于一市,张家口是全国最著名的毛皮加工基地,其他各地皮市,必须经由张家口定价而后方能交易,张家口左右了全国的皮毛市场,成为名扬天下的皮都。皮都生产的产品以“口羔”“口皮”统称,驰誉国际市场。

  伴着赵莹的讲述,大家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驼铃声声的张库商道,运输来的上等皮料云集张家口生产加工,制作好的口皮又运往库伦等地。明晓过往,更知当下,听完赵莹的讲述,再回看眼前展架上悬挂的皮衣,立马感受到了它背后的深厚积淀。

  “看来,咱们应该到张家口看看。”一位高挑个子的女士闪着深邃温情的眼光说道。

  “欢迎来张家口。”赵莹忙接住话茬,为家乡推介:“来这里饱览大好河山,游大境门、登长城、逛堡子里——”说到这儿的赵莹略顿了顿,“当然,还可以顺路到堡子里的口皮博物馆看看,通过实物进一步了解口皮历史,里面有好几件民国时期的皮衣。”说到此,现场嘉宾立马把嘴卷成了O形,眼中闪着惊讶的光。显然,他们又上了兴趣,得,赵莹不负众意继续讲述。

  赵莹口中所说的口皮博物馆绝非杜撰,他本人就是口皮博物馆馆长,展出的两百七十余件历史实物,均为赵莹个人藏品,较为全面地对张家口皮都的前世今生和辉煌历史进行了“活态”化呈现。皮毛贸易的旧票据、旅蒙商人的旧家书、制作于民国时期的毡靴、狐狸皮围脖、肚剥羔皮大衣等等,每件藏品赵莹都如数家珍,每件藏品都仿佛有生命,承载着悠远往事,发酵出了人生况味。

  讲到这儿,大家恍然大悟,敢情眼前这位是有情怀的文化人,知根脉,懂传承。“我觉得你不光是传承,我们现在看你的作品,时尚现代,显然融了流行元素,是你在祖业的基础上做了新的探索,对吗?”“眼光真独到。”赵莹心下暗暗佩服,一句话就点到了他作为第六代传人的职责,那就是新时代创新。

  创新,精于风格创建

  经现场这位嘉宾这么一问,赵莹立马回想起了9年前回乡发展的往事。当年,赵莹在南方做玉石生意,但从小受家族父辈的耳濡目染,他心里的种子早已生了根,迟早是要发芽生长的。这不2015年,赵莹按捺不住了,他毅然放下经营不错的产业回到家乡张家口,立志重拾祖业。兜兜转转又反身,必然有别人看不懂的情深。是的,赵莹内心是真爱,从他学习的吃苦劲头就能看出。他拜张家口著名口皮匠人杨俊为师,潜心学习口皮制作技艺。杨俊出生于口皮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供职于大源永商号,口皮技艺精良。就这样,熟皮、钩皮、裁皮、缝制等技艺赵莹渐渐精通,而且,他也很享受制作的过程。内心很沉静专注,脑子里却灵思飞动,构思着产品设计,因为他这次回来不仅是继承祖业,更是要开拓创新。

  如何让老字号焕发出新生机?这也是很多非遗项目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课题。要想让口皮为更多现代人所接受,就得结合当下的审美风尚,赵莹在产品风格上找准定位,设计出的新产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时尚、流行等元素,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东方美和西方美交淬,就这样,探索出了大源永细皮坊国风风格。他推出的《事事如意》《一路卧倒》等口皮非遗作品为人所青睐,《国泰民“鞍”》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皮衣、皮具、皮包以及各种挂饰等大源永口皮行销全国各地,口皮文化再次盛行于当下。探索的步伐仍在继续,此前祖辈们都曾为口皮倾注毕生心血,每一代人都是在传承中力求突破,方使这门技艺有了生命般的张力。如今这份责任落在了赵莹的肩上,他唯有孜孜前行,每一次的探索与尝试,赵莹都是别有一番情思在心头。

  而这份情感,如今便融进了廊坊经洽会展台上的件件口皮作品里。众人一面欣赏着口皮非遗,一面在赵莹颇有人生意味的讲述里感受着塞外皮都的往昔繁华,颇有几分陶醉之感。

  参观者争相与赵莹合影留念,握手言欢,纷纷表示一定会继续关注口皮非遗,希望他多设计新产品。在异地听到这样的亲切勉励,赵莹心头暖洋洋,觉得真是不枉此行,大家的认可与期待比捧得奖杯还高兴。这份幸运,对于现场享受到这次艺术饕餮的参观者又何尝不是呢。   (记者 翟见英)